一种崭新、时髦的思潮,“第三条道路”的思潮,正在欧洲和北美大陆游荡。它的积极倡导者,正是英国工党领袖、现任首相布莱尔。这位被誉为西方新一代年轻领袖人物的思想精髓和施政纲领,也集中体现在“第三条道路”之中。
“第三条道路”的提法在世纪之交就出现于一些政论之中,最早至少可追溯到德国社会党理论家伯恩斯坦那里。他当时想借这一提法表明自己的修正主义观点与马克思学说的区别。本世纪以来,不断有社会民主党人和社会主义者使用这一提法,以显示自己的理论与美国市场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的差异。1951年恢复的“社会党国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明确使用这一提法的。70年代捷克经济学家西克和前南领导人铁托等,则用它来表述市场社会主义。到80年代后期,瑞典社会党人开始频繁使用它,以表明社会民主理论正在更新。
一战以后至70年代中期,老左派或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在西方政坛占据了主导,建立起以大政府、全面福利制度、高税收、高公共开支等为特色的庞大集权机制。因其弊端日深,包括里根主义、撒切尔主义在内的新右翼或新保守主义随后取而代之,垄断地位一度坚不可摧。但由于政策不断失败,新右翼的价值信誉也逐渐丧失,而“中左”意识形态却在同期经历了重建,从新时代中摄取了新的养份。1992年民主党人克林顿在美当选,以及后来社会民主党在荷、法、意等国陆续执政,特别是1997年英工党的上台,都标志着新左翼又有了开端。目前,“中左”政党已在欧美大部分国家当政,形成了“第三条道路”思潮兴起的态势。
“第三条道路”的兴起有着深层原因。英一直处于美欧思潮相互作用的交汇点上。老工党要比欧洲大陆社会民主党更左更极端,在人们眼中长期与国家干预和国有化、受制于压力集团和工会、不善于管理经济等联系在一起,致使它持续在野长达18年。而欧洲大陆国家也没有像英国那样,曾经历过新右翼撒切尔主义的多年统治。工党励精图治,终在90年代中期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新工党超出了老左派的旧思维以及新右翼的狭隘个人主义和自由市场原则,主张以现代化、灵活、创新、前瞻式和“永恒修正主义”的途径,来实现左翼思想家早已提出的价值理想。
从改革实践看,新工党政府在经济上既反对自由主义,也不主张国家干预,而是发挥政府保证宏观稳定的作用,并通过改革税收和福利制度来鼓励工作自立,改进教育和基础设施来培育就业大军,鼓励企业特别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未来产业的发展,并以政治体制的现代化来恢复公民对政治的信任。在国际事务中,英主张新型的、不贬斥爱国主义的国际合作,主张欧盟的发展应在民族国家和超国家的“邦联”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建构一个更有效、非集权化的欧盟及单一市场体制。